4月24日下午14:30,由创意设计学院主办的科技讲坛《数智时代下的环境艺术设计——公共艺术与科技互动》在7B教学楼301课室顺利开展。本讲座由李日宇老师主讲,聚焦“科技+艺术”的跨界实践,探讨环境艺术设计如何借力人工智能、物联网、数字孪生等技术,实现从静态观赏到动态共生的范式跃迁。 李日宇:深圳艺铸空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,深圳市新空间公共艺术研究院理事,环境艺术设计师。荣获昆明理工大学优秀毕业生,深圳广美雕塑壁画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年度优秀项目经理和优秀员工,以及第二届古今书法美术大赛金奖。作品《岭南民居》入选浙江当代油画院。 李日宇(中国.深圳) 深圳艺铸空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 深圳市新空间公共艺术研究院理事 深圳市龙岗区四星级高层次人才 深圳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深圳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环境艺术设计师 个人履历:参与并主导了多个国内外知名的公共艺术项目,包括深圳红立方公共艺术项目、杭州阿里巴巴全球总部公共艺术项目、龙华城市客厅互动艺术墙项目、抚州硕果时代广场公共艺术项目等,积累了丰富的环境艺术设计与公共艺术项目经验。 李日宇老师在演讲中首先阐述了公共艺术的核心概念,指出其不仅是物理空间中的艺术品,更是与公众互动、传递社会价值的动态平台。他详细解析了公共艺术的四大特征:公共性、互动性、多样性和在地性,并通过芝加哥《云门》、草间弥生的《南瓜》系列等经典案例,生动展示了公共艺术的独特魅力。 讲座中,李日宇老师特别介绍了百分比艺术这一公共艺术领域的重要政策。他解释了百分比艺术的核心要求——政府需在公共建设项目预算中划拨一定比例资金用于艺术创作,旨在通过法律或行政手段将艺术融入公共空间,提升城市文化品质。这一政策不仅促进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融合,还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创作机会。 接着,李日宇老师重点分享了科技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实例,特别是深圳红立方公共艺术项目中的《绽放》《色彩域》和《城市之音》等作品。这些作品通过结合德国建筑艺术玻璃、陀螺仪、科学仪器以及多媒体互动技术,不仅赋予了公共艺术新的视觉冲击力,还增强了作品的互动性和参与感,让公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,也能成为艺术的一部分。 讲座尾声,李日宇老师在演讲中展望了公共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势。他指出,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公众审美需求的日益多元化,公共艺术将更加注重互动性和体验性。通过结合AR、VR、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,公共艺术将能够提供更加沉浸式和个性化的体验,让艺术更加贴近公众生活,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、现实与虚拟的桥梁。 初审:付文玉 复审:吴美英 终审:杨勇虎 供稿:创意设计学院